|
![]() | 作者: hunt520 [hunt520]
![]() |
登录 |
上午9时,一个噩耗传来:北大登山队出事了! 记者立即赶往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北大登山队的李兰和岳斌正在那里给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和登协的领导介绍情况,他们手里拿着登山队遭遇雪崩的照片。 6天前,北大登山队A组5名队员冲顶希夏邦马西峰,与其他队员失去联系。B组队员于8月9日在海拔6700米左右的失事地区发现雪崩的痕迹,同时发现两位同学的遗体,另有3人不知去向,据此推测他们可能遭遇雪崩。 新华社西藏分社迅速将快讯发到北京总社,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此十分关心,做了批示。 下午13时,西藏自治区派出的救援队紧急出发。 8月14日 大雨滂沱,雷声阵阵。新华社西藏分社在凌晨3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常年负责体育报道的记者薛文献和藏族年轻摄影记者格桑达瓦,前往希夏邦马西峰登山大本营采访。天亮后,两位记者和司机普布次仁组成的前方报道组带着通讯设备、御寒服装和食品冒雨奔向希夏邦马峰。 希夏邦马西峰坐落在喜玛拉雅山脉中段的聂拉木县境内,海拔7292米,距拉萨约800多公里。 当晚22时30分,记者住在拉孜,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采访登山,大多是以喜悦的心情报道登山队员攀登峰顶的好消息,而这次,记者心情格外沉重…… 7月19日,失踪的其中一名北大登山队员曾来到新华社西藏分社,说他们要攀登希夏邦马西峰,希望能对登山活动予以报道。登山队出发前,记者还到他们住宿的商贸旅馆看望了全体队员。学生们一个个生龙活虎。记者劝他们聘请教练或高山向导,租用海事卫星和车辆,这些可是登山必备的条件。他们说队里15人中有8人具有高山活动经验,而且由于经费原因,不准备聘请教练和租用设备。记者一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8月15日 日落前,记者来到西藏南部海拔4650米的色龙村――一个距离希夏邦马峰最近的村庄。村长次仁多吉告诉记者,救援队一行7人和两名北大学生今早刚刚离开这里。他们雇用了3头牦牛和两位民工,步行前往希夏邦马西峰大本营。这时,围上来一大群村民。当我们谈到北大5名学生在冲顶时遭遇不测的消息时,他们都表示出非常惋惜的心情。 次仁多吉说,如果需要,他们会立即派人进山搜救,“要牦牛、要人,我们马上派”。他说,希夏邦马峰夏天雪崩比较频繁,在这个时候攀登非常危险。 当晚10时,记者用海事卫星发出进山后的第一篇稿件。 深夜,月亮的清辉洒在辽阔的草原上,不时有狗吠声在寂静的山村回响。 8月16日 天蒙蒙亮,雇用的两位民工赶着牦牛上山后,记者开车先经过希夏邦马峰传统大本营,然后翻过一座山梁,在乱石遍地的山坡上找路。昨天刚下过雪,车辙印比较清楚,到中午12时,实在无路可行,记者就在这里等待民工和牦牛。 耗费了一个半小时,记者将所带物资设备捆绑在牦牛身上,在纷飞的雪花中步行上山。 西藏本来就高寒缺氧,记者在高海拔的山区行走更是气喘吁吁,脚滑腿软;走一阵歇一会,翻过道道山梁,或乱石、或草甸,步行5个多小时,终于在日落前赶到5580米的希夏邦马西峰大本营。 北大登山队的大本营建在一个小山包上,有两顶军用大帐篷,还有三个高山帐篷,帐篷前飘扬着北大登山队和北大山鹰社的红旗。此时,他们在这里共有8人,其中有两位女队员。 在北大登山队队长刘炎林的帮助下,记者搭好了帐篷,立即前去看望、慰问北大学生。 记者了解到,西藏登协和西藏登山队派出的救援队一行7人昨天抵达这里,今天清晨离开大本营上山展开搜救行动,北大登山队的岳斌为他们带路,但大本营不知道他们抵达的位置以及山区活动的情况。 8月17日 早晨8时,外面正在下雪。记者眺望远处洁白的冰川和荒凉、寂静的群山,焦急地等待山上的搜救消息。 中午13时,远远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钻出帐篷,发现是昨天前往山区搜救的西藏救援队回到了大本营。 救援队负责人丹真多吉是记者的老朋友了。他说,搜救队于昨日9时出发,山区一直在下雪,道路特别难走。在海拔5800米的一号营地下面,救援队费了好大劲,才一个挨一个走过泥石流地段。快到6000米处时,发现巨大的冰裂缝。“我们心中想到的是尽快找到遇难者,”丹真多吉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于傍晚6时到达海拔6250米的二号营地。由于山区至少已经持续下了6天的大雪,那里积雪深厚,雪质疏松,随时可能发生雪崩。当晚7时30分紧急下撤到一号营地。在持续下雪的恶劣气候条件下,进山搜救非常困难。 就在这时,前线搜救小组指挥长王勇峰、副指挥长西藏登山协会副秘书长尼玛次仁和国家登山队教练罗申以及其他搜救人员陆续抵达大本营。稍事休息后,搜救组全体成员围坐在大本营帐篷间的空地上开会,听取搜救一组的情况汇报,讨论下一步搜救计划。 尼玛次仁说,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这次救援行动,搜救小组将尽全力做好搜救工作。 会后,尼玛次仁带领西藏登山队队员小齐美、西藏登山培训学校的4名学员组成前线搜寻组,又再次开赴5800米的一号营地。此时,天空的雪花变成密集的冰雹。望着他们的背影,记者顿生敬意。 8月18日 上午8时30分,对讲机里传来消息,尼玛次仁一行从一号营地赶往6250米的二号营地。二号营地的上方就是一个非常陡的大雪坡,雪崩频繁。我们很为尼玛和小齐美等人担心。 上午9时,国家登山队教练罗申带领两位助手从大本营出发向5800米的一号营地进发。 11时30分,记者带着海事卫星电话随西藏登山队的丹真多吉、大齐美、嘉措等人开赴5800米的一号营地。 中午,西藏登山协会组织的后勤供应队伍抵达大本营,带来了足够一个月生活的大量物资。 8月19日 早上8时30分,对讲机里传来尼玛次仁气喘吁吁的声音:“大本营,大本营:尼玛呼叫,尼玛呼叫!我已到达出事地点,我已到达出事地点。我们正在寻找遗体,我们正在寻找遗体……” 10时06分,对讲机再次响起:“尼玛呼叫,尼玛呼叫。已找到3具遗体……他们结组绳相连。另外两具估计就在旁边……” 记者一阵激动,泪水再次涌出,立即打开海事卫星电话,对准方位:“新华社希夏邦马西峰6100米处8月19日10时07分电:北大登山队5名遗体全部找到。” 今天凌晨5时,尼玛次仁带领西藏登山队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小齐美和6名西藏登山综合培训学校的学员,从海拔6200米的二号营地出发向上攀登。二号营地以上全是厚厚的积雪,他们在夜色中用头灯探路,艰难行进。 大约在6时45分,搜救组抵达海拔6600米的三号营地。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帐篷和睡袋、羽绒衣等物资。三号营地往上的积雪非常深,搜救组的队员轮流在雪地上踩出路来。 8时50分,他们上到大约海拔6700米处,只发现两根竹竿,其他的痕迹都被近日的大雪遮盖。他们与大本营联系,根据大本营提供的方位,就在这里开始寻找。他们在白雪中慢慢地挖,发现了绳子,接着出现一个红色的背包,又出现带着冰爪的高山靴,这样先后发现3位同学的遗体。他们都有结组绳互相连着。结合8月9日北大登山队B组两名队员已发现两位遇难者的情况,估计其他两位同学的遗体就在附近,绳子的另一头深埋在厚厚的雪里。但他们的体力不允许,况且也没有时间再继续寻找。 这时已近中午12时,山上的阳光非常强烈。前一段连续下了8天多的大雪,积雪松软,雪坡陡,随时可能发生雪崩。搜救组在请示了拉萨救援指挥部和前线搜救指挥部后,把3位遇难同学的遗体从雪中挖出来,摘下手表,从背包中取出相机,用手套把他们的脸轻轻擦干净,整理好衣服,拍照后,再埋入雪中,做好记号。在这前后,搜救队员组织了简短的悼念仪式,脱帽默哀。 12时20分搜救组下撤,撤至海拔6400米处的一面雪坡时,遇到国家登山队教练罗申、西藏登山队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丹真多吉和大齐美等人。他们是今晨从一号营地上来接应的。 在二号营地,西藏登山队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嘉措带着两个民工已烧好了酥油茶。停了半个小时后,所有搜救人员返回一号营地。这时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希夏邦马西峰山区一片洁白。 尼玛次仁说:“6000米以上一直随时有雪崩的危险,但我们必须上。前一天住在二号营地,营地上方就是一个非常陡的雪坡。今天下撤的时候,平措被卡到一个冰裂缝里,幸亏抢救及时。我们本来计划把遗体运下山,但时间实在不够。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可以告慰遇难同学的家长,可以告慰这些同学的在天之灵。” 这一夜,记者依然是彻夜无眠,耳边不时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如山崩地裂,沉闷而厚重。登山队员说这就是雪崩的声音。 8月20日 上午10时30分,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已完成第一阶段搜救任务的前线搜救组开始撤营,前往海拔5000米的希夏邦马峰传统大本营。 大雪中,从大本营赶上来接应撤营的民工和搜救队员背上重重的行李物资,沿着冰川北侧的山坡向下行走,途中要经过五六处泥石流高发区,泥石流还在缓缓流动。记者小心翼翼从上面跨过去。有的地段是滑坡、塌方区,细小的石块不时从山顶上掉下来。走过去的人在监视着山上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不敢吭声,一个挨一个赶快过去。 高原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出发时还是大雪迷漫,一会儿就太阳朗照。队员们提醒记者要带上防雪镜,否则地面的雪光一会儿就会把皮肤晒伤。 尽管是下山,记者依然跟不上行进的队伍,身上的行李虽减了又减,可依然气喘吁吁。特别是经过一些常发生泥石流的山坡时,脚踩在松软的砂石上没有任何支撑力,几次险些滑下去。 下午4时开始,搜救组开始陆续撤离西峰大本营。到晚上9时多,32位民工赶着40头牦牛将大本营的所有物资全部运抵希夏邦马峰大本营。 8月21日 从10点半开始,搜救队陆续撤离希夏邦马峰传统大本营,到晚上全部抵达日喀则。日喀则地委、行署宴请这些冒着生命危险而搜救他人的队员们。 8月22日 下午2点30分,前线搜救组回到拉萨。整个搜救活动圆满结束了,但回想起山上采访的日子,回想起长眠雪山的5位学生,一种酸楚的感觉又涌上心头。(新华社记者薛文献 格桑达瓦) |
地主 发表时间: 08/24 11:21 |
![]() | 回复: ricky [ricky] ![]() |
登录 |
既然要登山,就要准备死亡,没有什么可说的 |
B1层 发表时间: 08/25 04:20 |
![]() | 回复: gesh [gesh] ![]() |
登录 |
话说的不错 回想起长眠雪山的5位学生 你的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
B2层 发表时间: 08/27 20:01 |
![]() | 回复: tysx [tysx] ![]() |
登录 |
学校,什么卵学校,拿人命开玩笑,拿无知的学生开玩笑.什么北大的光荣传统,什么狗屁山鹰社,什么专业登山队伍?! 学生,什么卵学生,国家9年义务教育,家长20多年的精心抚育,花费了多少社会资源,才培养出来这么几个"天之骄子".在没有对社会和家长做出丝毫回报之前,就跑去登什么山,拿自己的性命来糟蹋,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是对自己不负责,其次对家长不负责,然后还对国家不负责.是谁培养出来这一群毫无责任感的人?这一群社会渣滓?! 就算登顶成功,能得到什么?奋发向上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难道不登山,人生就失去了光辉吗?登山只是一种形式,为什么要拘泥于它?想要搞极限运动多的是,要挑战自我?行啊,吃吃安眠药,看谁吃得又多又不死,喝喝农药,看谁喝得又多又健康,不都是很极限,很能挑战自我,很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的么? 周恩来在校时说过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短短的一句话,激起多少人的满腔热血. 如果周年轻时只是用登山这样的东西来给自己奋发的动力,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吗?恐怕某天山难,他也从此消失了. 坚决抵制学生登山,抵制毫无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让他们为金钱和美女而读书! 可现在呢?钱没挣到,美女没拥着,人就西去了,这事多令人痛心疾首哈. 所以不管怎么说,登山是不对的,找死是不负责的,家长是应该索赔的,学校是应该赔偿的,死者是应该后悔的,未死者是应该遭谴责的. |
B3层 发表时间: 08/28 09:55 |
![]() | 回复: blackeyes [ilovewhere] ![]() |
登录 |
中国天天死的学生多着呢 整天都在说什么清华北大,他们是鼻子多一个还是嘴巴多两个?他们死就轰烈,别人死得就贱啊? p 什么思想! |
B4层 发表时间: 08/28 15:40 |
![]() | 回复: lhy20282 [lhy20282] ![]() |
登录 |
死得好啊! 这样的傻B,活着也没多大用。 |
B5层 发表时间: 08/29 04:10 |
![]() | 回复: ricky [ricky] ![]() |
登录 |
大概是贵族意识吧,老是学18世纪的英国佬。 我忽然想起那个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家伙,后来才知道,是个尼泊尔土著背着他的装备把他送到了离山顶100米的地方,那个家伙空着手上了顶,成了第一个,哈哈 |
B6层 发表时间: 08/29 16:32 |
![]() | 回复: pp [g26833296] ![]() |
登录 |
山鹰的行为我们没有必要效仿,因为谁再想这样搞出名那简直就是白痴!但是他们的精神确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宝贵财富!! 不畏艰险,努力拼搏,持之以恒还有他们的顽强和坚毅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
B7层 发表时间: 09/06 00:25 |
![]() | 回复: ricky [ricky] ![]() |
登录 |
不好意思,你说的那些精神我都没有从山鹰那里看出来 |
B8层 发表时间: 09/06 10:56 |
|
20CN网络安全小组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2010 20CN Securit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论坛程序编写:NetDemon
粤ICP备05087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