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茶余饭后 标题: 网友:唉,又见“压稿通知”! 复制本贴地址    
作者: 286 [unique]    版主   登录
强国论坛网友:默客
  写下题目,笔尖显得沉重。因为,在某些人尤其是手中掌控着舆论工具的人看来,这话题是说不得的,甚至是违反纪律的。但令笔者深深不愤的是,时下一些“压稿通知”令人不可理喻。一吐为快。

  据《沈阳今报》1月4日报道,轰动全国的哈市“宝马肇事案”因矛盾重重,可能重新调查。报道内容除了人们热切关注的案件本身及各种传言外,还透露另外一些令人侧目的信息,就是对此案的报道,哈市部分媒体相继收到了有关部门的“压稿通知”。这是哈市媒体记者向《沈阳今报》记者透露的。嘿嘿,又是“压稿通知”!

  对“压稿通知”,媒体记者、编辑自然是再熟悉不过,即便是普通读者,相信也不会陌生。近的有“12・23”特大事故报道的“讳莫如深”,“河南平舆连环杀人案”的“暂不评论”;稍远的有孙志刚案发地“不得继续报道”的通知(其时连当地的论坛上也禁止讨论孙志刚案);再远些的有,SARS爆发初期,某省的“压稿通知”更是“声色俱厉”、“十万火急”(有个别违规的“壮烈”了,遗憾的是未能成为“英雄”)……笔者不厌其烦地细数这些众所周知的“压稿”事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表明“压稿”并不罕见。若包括普通公众不知晓的,相信就更多了。

  “压稿通知”是啥玩艺?可以要求媒体压稿的“有关部门”究竟为何?而这样的“压稿通知”对宣传报道、舆论监督工作起何作用?

  大家知道,媒体的直接主管是(省、市、县)宣传部门。一般来说,对媒体发出“压稿通知”应是宣传部门无疑。然事实又未必如此简单,在其背后授意的可能是公、检、法等部门,甚至是当地最高党、政领导。又或者是一些手有权和有能耐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或关系,对媒体施加压力。因而“压稿通知”时有泛滥不足为奇。如此,编辑自主权存在吗?

  “压稿”之目的在于“捂盖子”或强奸民意(至于好事是非大张旗鼓宣扬不可的,根本不存在压稿理由)。这大概也是一些重大事故,当地媒体邪雀无声、集体失语的缘由。而实际上,以权力“压稿”到头来终归又是徒劳无功的:“家丑”照样外扬,坏事终传千里。因为“纸终归包不住火”。比如:孙志刚案,广西南丹矿难等,捂得住盖得了吗?借一句古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即便你捂得一时,也盖不了一世!诚然,“有关部门”热衷于“压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媒体报道将给工作带来被动。其实这是误解、误判。依笔者看,有关部门遇事采取“压稿”的做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且也不利于实际问题的最终解决。说句粗俗的话,这实在是一种很笨的方法。为什么?

  无数事实已证明并继续证明,面对批评和挑战,采取“捂盖子”的做法只能使错误信息无限扩大,导致更多负面消息的传播,甚至谣传不断,最终使事态陷入困境。信息公开其实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宝马撞人案”是这样,SARS的报道也同样如此。不过话虽如此,但有关部门总喜欢想尽法子“捂盖子”甚至恨不得一块黑幕将丑事全盖了。这跟某些领导和部门的思维定势有关,跟他们的私利和面子有关,还突显其思想的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和适应不了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

  不妨转变一下思维。现代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社会的公识。而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已是现代责任政府的基本要义。其实,公众意志的上传下达,公共媒体是最好的平台。有关部门甚至可以巧借民意,协助解决一些十分刺手的难题,就像吕日周利用舆论监督来转变机关作风。所以有关部门实在无必要害怕公开的批评、报道。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及其领导,摈弃旧思维,转换新观念,尝试从“堵”的反面―“疏”―的角度思考问题,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体察事物,相信这样将获得更佳的效果。若此,不少“压稿通知”就显得没必要:既捂不了“盖子”,又对问题的解决无益,何苦再担上一个坏名?

  话说回头,新闻舆论是有阶级的。绝对的客观、公正并不存在。即便是西方标榜的“公正、客观”也是骗人的鬼话。而我们的媒体既是党、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既代表党和政府,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通的、一致的。只要是有利于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为何不可公开报道呢?为何要遮遮掩掩?从这个高度来看,除了那些反党、反政府、反人民的报道应该压制外,其它的就没必要压制了。现在要防止的是,一些部门及其官员假借社会稳定、公众利益之名,谋的却是个人的一己之私!公众媒体切不能沦为某些官僚“遮丑贴金”的工具!否则媒体就丧失党性原则,失去“喉舌”之功能,彻底走向堕落。在此,又提出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如何防止媒体公器被某些官员利用?因非本文议题,暂且放下。

  行文至此,想起不久前深圳提出的在《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中,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权以专门条款予以规定的利好消息。如果,如果这种专款权利遭遇有关部门的“压稿通知”,结果又将如何?这当中是否还有“悬念”?

  回到“宝马肇事案”,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奇怪的“压稿通知”从何而来,又有何必要?不管内情怎样,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内民主、推进政治文明,构建公开透明责任政府的今天,都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压稿通知”阴魂不散,于党于政府于公众,终归不是好事!

  一句话,“有关部门”的“压稿通知”该休矣!即便不休,也少发为妙!

来源: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8217/31297/31299/2282428.html


地主 发表时间: 04-01-07 10:22

回复: yingzike [yingzike]   论坛用户   登录


B1层 发表时间: 04-01-07 11:45

回复: abctm [abctm]   版主   登录


B2层 发表时间: 04-01-07 12:20

回复: tony82yyf [tony82yyf]   论坛用户   登录


B3层 发表时间: 04-01-07 20:23

回复: 0769 [china84]   论坛用户   登录
晕了
可以只讲点重点吗

B4层 发表时间: 04-01-07 20:32

论坛: 茶余饭后

20CN网络安全小组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2010 20CN Securit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论坛程序编写:NetDemon

粤ICP备05087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