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愿军狙击手的故事从张桃芳说起 ------ 张桃芳是我志愿军第24军72师第214团8连一名普通战士,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击毙214人!那会儿计算战果很严格,目标被打倒后15分钟没爬起来才算击毙。同时要有两个以上的战友证明。 张桃芳在初上阵地第一个月,便用247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军长皮定钧开始也不相信这个惊人战果,后来一次现场目击才信服了张桃芳的本领,当即奖励他一双皮暖靴。这里顺便提一提朝鲜战场上的我军狙击手的出色的作战情况,若是拍成电影一定很精彩,不过现在的军事题材的导演们都是猪脑。狙击活动本身并不新鲜,德军、苏军、日军和美军在二战时都干过这事。但作为一种主要而非辅助的、带有某种战略性行动色彩的作战形式,中国军队这是首创。这已不仅仅是少数狙击兵的活动,而是整个战线前沿阵地所有步枪、轻重机枪特等射手有组织的群众性的狙击战斗活动,还包括在有坑道依托的发射阵地和临时发射阵地上的单炮或炮兵连或坦克分队对敌暴露目标进行有组织的射击。这种争取战术、战役乃至战略主动权的积极战斗行动,一直活跃到战争结束。 早在1951年1月--2月间我志愿军第65军第585团2营的一个战士就用750发子弹,消灭了83个敌人。但是,朝鲜前线大规模开展冷枪杀敌活,是在完成第一线坑道防御体系的建设后,即1952年5月间,因为坑道工事的形成为狙击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敌人的报复炮火的威胁因此而大大得到了缓解。那时,第40军接替了第64军的阵地,担任第一线防务,驻守黄鸡山前沿的355团9连有个副连长叫徐世祯,是个出了名的二杆子楞头青,看见阵地前的英国兵肆无忌惮的招摇,实在咽不下口气,决定犯回“不随意开枪”的纪律出口恶气,一天击毙英军7人。得到上级首肯后,很快,这种机动灵活的狙击活动在全部队推广开来。那会儿中国军队根本不搞什么专业狙击训练,班长排长连长直接就把新兵们带到前沿,现场指点着怎么测距,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怎么打上山的,怎么打下山的,夜间射击有些什么要领,……等等等等。然后说你们自己挑两个目标打打试试。 结果是练了兵长了本事有了战果还有成就感。很多新战士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打成了英雄。据志愿军第12军统计,从7月下旬--10月底,第12军全军狙击歼敌2506名,消耗步枪子弹5843发,狙击手伤亡11名,对100米内目标射击命中率普遍达到 80%。第15军守备的五圣山地区狙击活动也很热闹。 第45师第135团守备的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九个月冷枪歼敌达3558人,而全军歼敌119921人,其中40%以上是冷枪造成的。而同时期的第15军仅伤亡35人。敌我伤亡比例为569:1。这买卖实在太划算了。要知道,一次大型演习也可能要伤亡三五十个人。难怪后来联合国军官兵给上甘岭 537.7北山阵地起了个名字――狙击兵岭。这种战法咋看油水很小,但架不住天天如此。虽说是零打碎敲,积少成多,却是一本万利。一天两三个,一天两三个,日积月累,战果就相当可观了。甚至超出了激烈战斗的时期。几个月过去后,算起账来,一个人打死打伤数十个敌人的战士不在少数,象打响出国第一仗的第40军第118师354团,三个月下来,就有好几个班的冷枪杀敌战果达到数百名。第67军202师在两个半月中,冷枪冷炮毙伤的敌人就近4000名,占全师两个半月防御作战歼敌总数的80%。203师在第68军处于落后位置,三个半月下来,也有狙敌1700余名的入账。甚至连勤杂人员都上了场。第68军204师610团8连有个炊事员叫庞子龙,本职工作给狙击手们送饭,在阵地上来来去去地看人家打得痛快很是眼热,就说我也来打两枪试试。结果一打就收不了手,三个月内一人冷枪毙敌54名,打出了瘾头打出了名声也打成了英雄。 一位名叫蒋中清的战士写的一首描写冷枪杀敌的诗很朴实也很精彩:打冷枪要提倡,这个战术真正叫吃香代价小胜利大,这是敌人致命伤,射手找好隐蔽位置,射击之前先把子弹装,注意敌人活动,眼看四方,发现情况沉住气,不要发慌,先瞄好准,到有效射程再放枪,一枪撂倒一个,两枪撂倒它一双,你也打我也打,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为了世界和平,坚决把侵略者消灭光.在狙击活动最频繁的1952年4月--8月,中国军队狙击歼敌即达13600余名,另1月--8月游动炮射击歼敌8900余名。几乎每支部队都能从队列中提溜出一长串的神枪手。联合国军全线的昼间活动,基本上被中国军队所控制。联合国军的士气,降到了冰点。一次志愿军小分队夜袭美军地堡,唯一一个值勤的美国士兵把枪架在地堡枪眼上,头却埋得低低的,当然被一窝端,问他为什么不观察外面,那美国兵说:“不能抬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