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 NetSpring [netspring]
![]() |
登录 |
安装Linux 版本:2004-06-17-01 1.1 条件 1.1.1 思想准备 安装目的。 这不是玩具,尽管它具备一些玩具的功能,但是不要对这方面报多少希望,不要问某某游戏是否能在Linux下运行。 心理承受。 安装可能会由于可知或未知的原因失败。实际上,安装Window$也不会100%成功,不是吗? 你的某些硬件无法被驱动,因为厂家可能没有提供Linux下的驱动程序。 你可能无法上网,由于你所在区域的ISP不支持,或者网络设备无法驱动。 1.1.2 硬件要求 一台配件不是太特殊的PC,不要最新配件,也别老得掉渣,这样的PC一般都能安装。 SCSI硬盘和SATA硬盘上的安装没有实践过,暂不讨论。 需要至少3G的硬盘剩余空间,因为红旗Linux桌面4.0不提供自定义安装。 CPU最好在500MHz以上,RAM最好在250MB以上,因为作为桌面系统图形界面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鼠标、键盘和一个不是太次的显示器,毕竟不是做机房的服务器。 鼠标、键盘最好不是USB的,不过现在的安装程序似乎不太在意这些了。 如果你有可引导系统启动的软驱,也请准备两到三张好的软盘,金田的不错,只是别用水货。 网络设备可以是内置电话调制解调器,推荐用网卡或外置串口电话调制解调器。不推荐内置或USB接口的ADSL调制解调器。 1.1.3 其他环境要求 已经实践过的安装环境: 裸机,光驱可用; C盘装有DOS/Window$非NT系统,光驱可用; C盘非ntfs格式,装有NT系统,而且软驱可用,光驱可用; C盘为ntfs格式,装有NT系统,并且NT引导头同时负责了另外一个系统的引导,而且软驱可用,光驱可用。 1.2 版本选择 红旗Linux桌面4.0Bate 不要笑,相比垃圾般的2.4和要序列号(尽管能绕过去)的3.x,4.0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也没选4.1EA,因为没有多少吸引人的新特性。硬件兼容性和很棒的中文支持,对于初学者,这是最佳选择。 我对比使用过一段时间,细节已经忘了,但是总体来说Bate版比正式版用着方便。 较好的软件支持性,也是一般水平用户不错的选择,至少编辑这篇文章的系统能同时运行ADSL拨号软件、QQ客户端、Web浏览器、mp3播放器、虚拟机、Window$模拟器、J2SDK、JSP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同时运行有点慢,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 1.3 安装前的准备(建议先把这部分内容看完再动手) 1.3.1 获取安装介质 红旗Linux桌面4.0,似乎不象以前的版本那样拿到大街上软件店卖,连盗版地摊上都见不着,不过可以从网上下到。估计Bate版是找不到了,正式版也可以,区别不大。 你可以把下载后的iso文件刻到光盘上,注意原样刻录,不要改动。 1.3.2 为Linux创建文件系统 1.3.2.1 必要性 Linux是一个与Window$/DOS几乎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必然要有自己的文件系统。硬盘上的文件系统一般就是分区。在一定情况下Linux可以与Windows共分区,但是步骤麻烦而且影响性能。Linux下没有和"盘符"等价的概念,所以关于硬盘分区,有必要在此花费一些口舌。 硬盘受早期设计者眼光的限制,只能有4个“分区”。后来,人们需要更多的分区,不得不把刚才所说的“分区”作为超级目录,在里面划分更多的分区。原来的“分区”有了新的名称:主分区。作为“目录”的分区通常不再被叫做主分区,而叫扩展分区,它本身不存放一般数据。里面存放数据的子分区叫逻辑分区。在比第一个分区更靠前的那个磁道上,有一部分容量被保留为操作系统引导专用,叫“Main Boot Record”,中文叫“主引导区”。 一般情况下主板第一IDE口主盘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编号从“hda1”到“hda4”,逻辑分区从“hda5”开始,从盘把“hda*”变成“hdb*”;第二一IDE口主盘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编号从“hdc1”到“hdc4”,逻辑分区从“hdc5”开始,从盘“hdd*”。如果你的硬盘上已经安装了DOS/Window$,请按这个规则对着看看DOS/Window$的分区分别对应什么编号。 SCSI硬盘和SATA硬盘的编号另有规定。 删除或缩小一些分区,腾出约3G的空间,准备迎接小企鹅吧。这个空间最好是连续的,并且其开始位置在40G以前。不要太大,你目前还不需要。3G足够了。 1.3.2.1 建议的分区方案 为了便于维护,建议依次给Linux分配500MB、>2GB两个ext3格式的数据分区和一个swap格式的交换分区。交换分区将被系统用作虚拟内存,作为桌面系,其大小一般为256MB。当然,如果你内存已经达到25xMB,作为桌面系统,也不必用这么多空间做交换分区,可以只划分128MB。据说非32MB整倍数大小的交换分区容易导致空间浪费,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3个分区中的任何一个、两个或全部,可以是主分区,也可以是逻辑分区,这个随你。如果没有顺手的分区工具,也可以把空间留出来,等到安装的时候再划分。 1.3.3 熟悉一下虚拟机 如果你手头已经有红旗Linux桌面4.0安装光盘并能直接引导这台PC,你可以跳过本节,否则最好还是看完。 如果你手里没有安装光盘,你可以参照网上的资料试图硬盘安装,但是比较麻烦,我没有试验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使用虚拟机软件VMware。 如果你的PC上有能正常运行的M$-WinNT类系统,你需要弄到一个叫VMware-Workstation的虚拟机软件。注意,要Window$版的。 如果你的PC上已经有能正常运行的Linux-2.4.x系统(2.4.x指内核版本号),X-Window版本高于3.6,你需要VMware-Workstation的Linux版。 安装VMware,推荐用4.x的。想办法弄一个序列号。如果你不打算让红旗Linux桌面4.0终生运行在虚拟机里,那么这个序列号只要能管一天就行。 运行VMware,在其窗口顶部“Help”那栏找到输入序列号的地方,输入序列号。不管正误都会出提示的,错了就再找一个序列号,直到正确为止。 虚拟机软件,就是创建和运行虚拟机用的(废话)。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 第一步:“File”->“New Virtual Machine”->“Custom”->“Next”->操作系统那栏选Linux->“Next”。 第二步:设置虚拟机名以及配置文件,按你的喜好设置->“Next”。 第三步:设置虚拟机的内存大小,推荐设置为当前系统的1/3->“Next”。 第四步:网络连接,使用默认设置->“Next”。 第五步:磁盘设定,如果你不是想让红旗Linux桌面4.0终生运行在虚拟机里,请选“Use a physical disk”,让虚拟机与当前系统共用同一硬盘,而不是虚拟出一个硬盘。有一定风险,但是只要不胡乱操作,风险不大->“Next”。 第六步:指定要使用的硬盘->“Next”->设置配置文件的位置->“Finish”。既然已经打算走这步,请忽略那个风险提示。 如果你在第五步选了“Create a new virtualdisk”,需要设置虚拟磁盘大小;如果你选了“Use an existing virtual disk”,需要指定那个虚拟磁盘配置文件。 恩,没出岔子的话,新的虚拟机创建出来了,有自己的CPU、RAM(都是用软件模拟的)和屏幕(桌面上的窗口),鼠标、键盘都是和当前系统共用的。 光驱软驱默认情况下也是和当前系统共用的,所以如果你想用iso文件引导虚拟机,请“Edit virtual machine settings”,在左侧列表中选“DVD/CD-ROM”那项,再在右侧选“Use ISO image:”,指定安装红旗Linux桌面4.0的iso文件。 虚拟机默认不是从光盘引导的,要在它的BIOS里改,得先“Start this virtual machine”。如果出现“Do not forget to ...”的提示框,直接点“OK”。待VMware窗口中一大块变黑的时候,赶快用鼠标点那块黑,那块黑是虚拟机的屏幕。现在你的鼠标和键盘就转为控制虚拟机了。注意虚拟机屏幕下方的进度条,在它走完之前,你有几秒钟的时间按“F2”键进其BIOS。 VMware的虚拟机用的PhoenixBios和平常用的AwardBios操作不一样。请用键盘的左右箭头键选中“Boot”标签,用上下箭头键选中“CD-ROM”。同时用“Shift”键和“+”键,把“CD-ROM”拎到顶上。用键盘的左右箭头键选中“Exit”标签,用上下箭头键选中“Exit Saving Changes”,回车->“YES”,等待虚拟机重新启动。同时按“Ctrl”和“Alt”键,鼠标和键盘就从虚拟机中解脱出来了。看到进度条的时候按VMware窗口左上方的红方块,停掉虚拟机。 到此为止,这个虚拟机已经设置妥当了。 |
地主 发表时间: 04-07-05 08:04 |
![]() | 回复: ftpftp [ftpftp] ![]() |
登录 |
老了点吧![]() |
B1层 发表时间: 04-07-05 08:12 |
![]() | 回复: xiekong [xiekong] ![]() |
登录 |
无语,我看看再说![]() |
B2层 发表时间: 04-07-05 09:03 |
![]() | 回复: NetSpring [netspring] ![]() |
登录 |
啊,错了。 是老子点,不好意思啊。 |
B3层 发表时间: 04-07-06 01:16 |
![]() | 回复: clark008 [clark008] ![]() |
登录 |
看看时间,好心痛。。。。。。。 |
B4层 发表时间: 04-07-06 15:44 |
|
20CN网络安全小组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2010 20CN Securit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论坛程序编写:NetDemon
粤ICP备05087286号